市场上销售的马陆葡萄,到底是指马陆镇的葡萄还是单指葡萄研究所的葡萄?许多人至今没弄明白。其实,早在2007年,嘉定区马陆葡萄创始人单传伦就把“马陆葡萄”的品牌转让给了马陆镇政府,目的是带动当地所有种植户共同发展,这个品牌也理所当然成为整个马陆的名片。
七年之后的今天,单传伦之子、上海市葡萄研究所副所长、嘉定区政协委员单涛再次为提高种植户的葡萄品质、推动马陆“葡萄经济”整体升级呼吁。
马陆葡萄没有理由“吃老本”
去年,市农委开展全市优质葡萄评选,嘉定参评最多,但获奖的最少,全市一共评出7个金奖,嘉定一个也没有——葡萄研究所由于是行业标准制定单位,培育的葡萄均不参加评选。
这次评选给单涛提了一个醒:其他地区的葡萄质量也在逐步提升,马陆葡萄如果夜郎自大,吃老本,就会被赶超。
截至2013年,马陆镇已成立24户葡萄专业合作社,联合了1000多家农户。“但其中多数是小品牌,一些合作社的运用模式也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单涛说。
“葡萄品质是品牌发展的根本,安全卫生是基础。”单涛认为,种植户必须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增强重质量、轻数量,重品质、轻产量的观念;多用有机肥,少用化肥。今年初,他专门提交提案,建议出台葡萄种植技术标准、施肥、用药标准等,为葡萄的标准化生产打基础,再以专家讲座、现场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户提升葡萄品质,发展葡萄品牌。
这项建议很快得到区农委的认同,农委表示,将通过今年成立的行业协会进行马陆葡萄的推介、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等工作。此外,还将持续完善葡萄合作社的相关扶持政策,帮助规范运行;开展区、镇两级优质葡萄评选活动,对获得荣誉的合作社和农户给予奖励,引导种植户树立品牌意识。
调整品种和栽培模式乃当务之急
单涛认为,推进马陆葡萄产业升级,必须引导合作社改变密集型作业模式,采用现代化种植技术,同时调整品种和栽培模式,拉长葡萄供应期。
劳动力不足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传统的葡萄种植业恰恰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按照以往的管理模式,每个职工只能管6亩左右土地,并且十分费力。”他建议在合作社中推广一种轻型省力高效栽培模式,运用半基质根域限制栽培,采用小平棚t型架,每亩种葡萄36棵,“如此一来,可缩减七分之六的耕作面积,节省三分之二的有机肥投入,节约三分之一的劳动力”。
葡萄上市多集中在夏秋季,葡萄研究所研究成果显示,可以通过调整品种和栽培模式,使葡萄最早在5月1日上市,最晚在元旦前后结束,全年供应期8个月,并实现葡萄的挂树储藏。上市品种可以达到60个,其中早熟22个,中熟20个,晚熟18个,每周有2-3个新品种上市。
物联网项目带动葡萄生产信息化
延长葡萄供应期,是否会影响葡萄质量?单涛解释说:“长三角地区并非适宜葡萄生长的天然基地,因此本地葡萄栽培多以设施大棚栽培为主。葡萄提早上市,只对大棚内的土壤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提出更高要求,会增加一定种植成本,却完全不会影响质量和口感。”
“目前,这些建议都被政府部门采纳了。此外,区农委还准备出台更多的惠农措施。”单涛欣喜地告诉记者,“比如,将用两年时间把原有的单个大棚改造成抗击台风和保温能力强的联动大棚;推广以色列的灌溉技术、实现自动灌溉;推进物联网项目实施,通过监控设备了解大棚内所有即时信息,最终实现葡萄的机械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