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九游会平台

黄春:我和崇明清水蟹的故事

信息来源: 宣教部  |  发布日期: 2018-10-19

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春


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时,我还是个懵懂少年。家乡崇明岛孤悬江海,通往外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渡船。在岛上最东边的陈家镇,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我和伙伴们在江边嬉戏打闹时,并不会想到40年后江对岸,人们说起崇明,就会想到螃蟹,说起螃蟹,就会想到我。

初露锋芒,谱写致富经

我和螃蟹的故事要从20多年前说起,那时长江隧桥尚未动工,螃蟹在崇明农村只是寻常之物,农民在宅沟稻田里抓几只聊以下酒,并不像如今将之视作珍馐。

1994年,上海南京路已是人头攒动,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东方明珠塔耸立在黄浦江对岸,而我的家乡崇明岛仍然沉寂,最高的楼房不超过3层。那一年我28岁,偶然的机会听湖北水产公司的朋友讲起,崇明是中华绒螯蟹的故乡,这里的天然蟹苗很值钱,但我们崇明人竟都不知这样的商机,渔民很少去捕捞蟹苗。外面的世界风起云涌,我也去当一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吧!于是就尝试着去长江口做蟹苗生意,当时一斤蟹苗卖三千多元,可以买好几台电视机!就这样尝到了甜头,我又当了四五年“蟹苗”贩子,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小打小闹几年之后,我思忖着“靠海吃饭”不是长久之计。崇明长江河蟹苗种是全国有名的良种资源,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在崇明本地就是养不大。为什么不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呢?

1998年,经过调查考察,我在江苏省洪泽湖租用2500亩水面围网养蟹,和民工一起打桩、围网、做石龙,经过一年紧张施工,在1999年初投放了自己培育的蟹苗种。金秋十月河蟹起捕时,成蟹平均规格达到3.2两。这一年,我赚回了相当于投资款4倍的钱。

这时,在家乡陈家镇鸿田村开始流传“黄春的致富经”。2000年有20多户蟹农自发聚集,跟随我闯荡洪泽湖开发岛外养蟹。都是乡里乡亲,我毫无保留分享了围网、灌石、打地锚、投食以及养殖管理方法,这一年养蟹获得了大丰收,我们承包的1.5万亩水面,围捕成蟹17.5万公斤,成蟹平均规格达到3.5两,产值3500万元。临近过年,打点行囊准备回家,有几户人家在上海买了8辆桑塔纳新轿车,当这支车队浩浩荡荡开上崇明岛,驶进鸿田村的时候,整个陈家镇都沸腾了!

探索创新,创立“崇明清水蟹”品牌

改革开放就是大浪淘金,没有创新就会被时代的浪潮淘汰。我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岛外商品蟹养殖方式,又一次着手新的养蟹模式试验。2000年7月,我在湖南省岳阳市的白泥湖8000亩水面投放了340万只豆蟹,到2001年秋捕时收获大规格商品蟹5万公斤。平均个体规格达到3.6两,实现产值500万元。

我和其他养蟹人总结形成的“大水面河蟹养殖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成为全国蟹农养蟹的参考依据,崇明“蟹王”声名鹊起!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自己的腰包鼓了,但崇明还有那么多的亲戚朋友仍然清贫,有些叔叔伯伯一把年纪了还在渔船上捕捞,每每想起这些,我总有些自责。既然他们牵挂着家中老小,不愿离开家乡,那我能不能把蟹养回崇明,带着大家一起致富呢?此外,还有一个心结始终萦绕心头,上海人爱吃螃蟹,说起螃蟹总想到阳澄湖大闸蟹,说起崇明“老毛蟹”总想到“乌小蟹”,崇明蟹真的养不大吗?故乡的螃蟹籍籍无名,我愧为“蟹王”。

崇明河蟹养殖模式粗放,没有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导致崇明产出的商品蟹规格小、品质差。先天不足后天来补!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我邀请了许多业内专家,用科技改变农业。经过多年努力,在亲本培育、生态繁苗、蟹种培育、成蟹养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乌小蟹”终于养大了!

2013年起,在崇明农委等部门的支持下,我带领岛内其他合作社,以“崇明清水蟹”的名号统一再塑品牌。为了提升“崇明清水蟹”的质量,我自觉加强监管检测和科研投入,严格用药和投料,确保食品安全,引领制定了“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依托市科研院所,配合农业部门开展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对良种研发、亲本提纯复壮、稻蟹种养模式、池塘生态养成、配合饲料利用、病虫害预警预防、蟹产品加工和产业经济分析等进行研究推广和应用,大大提升了崇明河蟹产业发展的能级。“宝岛”牌清水蟹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受到市场热捧,当年即在市场上销售一空。

河蟹养殖作为一产,难免“靠天吃饭”,我又一次想到了改革:纯粹靠扩大养殖规模改变养殖模式,还不足于使河蟹养殖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产业,必须发展河蟹深加工产业,延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有效地推进河蟹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抓住机会投资改造了一家蟹肉加工厂,开发河蟹深加工产品——蟹粉,出口香港、美国市场,大受欢迎、供不应求,各大超市、酒店的订单接踵而来。产品多次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展销会畅销奖。蟹粉产品的成功开发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河蟹季节性销售难的矛盾,尤其是为价格低、销售难的小规格商品蟹提供了有效的市场出路。而且,由于河蟹的深加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崇明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增收渠道。

“崇明清水蟹”品牌在政府的支持下打响了品牌,媒体纷至沓来,“蟹王黄春”常常见诸报端,但在我心里,自己一直是个农民。20多年来一直与螃蟹打交道,经常穿着一双雨靴在蟹塘风里来雨里去的,不是农民是啥?和祖辈不同的是,我是现代农民,有现代农民的“腔调”。

转型升级,打造蟹文化

“蟹也是有精神的。它们为繁衍后代,不远万里从上游回到长江口的崇明,途中历尽艰辛。执着、勇敢、智慧,这与崇明人向沧海要桑田的垦拓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与著名环保作家、诗人徐刚的交谈中,我大受启发。

展望今后的发展,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崇明蟹文化?如何让脚下的土地产生更大的价值?如何通过崇明清水蟹带动崇明生态岛其他产业的发展?

怀揣着这些问题,我在崇明西部绿华镇筹建宝岛蟹庄,500多亩的基地内分为商品蟹养殖区、蟹文化展示、体验区和螃蟹品鉴区,其中的蟹文化博物馆可以让游客在了解螃蟹的历史文化,生长、养殖、捕捞全过程,做到“识蟹懂蟹,心中有蟹,再来品蟹”。如今的吃蟹季节,宝岛蟹庄顾客盈门,包间和房间都预订一空。有的人从上海市区开车过来,一路堵车,直到下午三点半才赶到,就是为了吃我养的崇明蟹。2014年,宝岛蟹庄正式对外营业,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许多游者在这里由“阳澄湖大闸蟹”改投“崇明清水蟹”的“怀抱”,因为宝岛蟹庄,他们爱上崇明农产品、爱上崇明岛。

宝岛蟹庄地处崇明区绿华镇,毗邻西沙湿地和明珠湖,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长江隧桥开通以后,这里备受游客青睐,但农家乐发展参差不齐,严重影响着这一地区的旅游品质和发展前景。宝岛蟹庄的出现,为绿华地区的农旅产业树立了标杆。作为政协委员,我反复倡议,建议旅游部门和地方政府规范西沙湿地附近的农家乐标识标牌,进一步完善道路、水系等硬件设施,优化该地区的整体环境。很多小规模农家乐在我的感召下,从一味廉价求量转而追求品质,一些农业合作社也以更高标准和要求进行种养殖,以求“匹配”宝岛蟹庄的目标客户。经过多年努力,目前绿华乃至整个崇明西部地区的农旅产业发展渐趋规范,游客的体验感受显著改善,崇明生态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因此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6年,我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采访,现“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这个广播届的“新闻联播”。朋友们从全国各地打电话来,他们激动地说“黄春,没想到你养螃蟹能养出这么多名堂!”

我常常说自己就是一只螃蟹:先是得到长江母亲的恩惠,获取蟹苗资源“第一桶金”;然后带着“第一桶金”闯江湖,在更广阔的天地历练自己;积累一定资本和经验后,又“洄游”崇明,开创了全新事业。未来,我和崇明清水蟹在世界级生态岛又会书写怎样的故事?

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