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来自民营经济领域的代表委员们踏上履职新征程。我们将持续关注代表委员们在大会期间贡献的“金点子”、发出的“好声音”。
让我们来听听上海市政协常委、市总商会副会长、上海经佳文化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丽佳对“优化营商环境”的见解吧。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赵丽佳在1月24日上午举行的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上代表市工商联表示,根据2023年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调查,尽管上海总体满意度全国排名第3,较2022年上升了1位,但仍有不足:2023年四季度民营企业运行状况调查显示,市场准入难(38.16%)和要素获取难(33.20%)是制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21.47%的企业认为“政策不稳定、落实效果不好”是当前最大的担忧和烦恼。
赵丽佳认为,为了不断优化“上海方案”,进一步提升各类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给民营企业提供更大“施展拳脚”的舞台,建议其一打破隐形壁垒,全面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推动民间资本切实参与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民营企业参与意愿强烈、投资回报机制明确、进入门槛高的项目进行重点推介,确保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向民间资本真实开放,使民间资本进得来、拿得到、能发展。
全方位打通融资渠道阻滞。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降低综合信贷成本。用足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放大倍数,提高使用效率。逐步实现涉企公共数据应享尽享,推动金融机构“愿贷、敢贷”。强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扩大直接融资市场规模。优化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机制,探索高收益债券市场建设。
其二加快制度创新,全面推动靶向施策。优化涉企政策制定机制。针对听取行业协会商会、民营企业意见不充分,公示征询时间仓促等问题,完善制度安排,充分听取企业声音,让企业对政策轻松看得懂、简便用得上。多举措提升政策落地实效。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民营企业作政策宣讲的机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完善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工作机制,以评促改,对政策因时因势“打补丁”。
提升重点企业“服务包”工作精准性。针对“服务包”企业个性化诉求,实行“一行业一企一策”,为企业“跑腿”、陪企业“唠嗑”,统筹资源整合,量身定制九游会平台的解决方案,逐步推动个性化政策转化为普惠性政策。
其三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全面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发挥国有资本战略引导作用。从制度上解决部分引导基金分散、“趴窝”现状,以“优势产业 母基金 政策支持”模式,更好地吸引优质gp和项目落地。通过“基地 基金”,发挥社会资本对产业导入和发展的作用,构建技术创新、资本赋能、人才支撑、服务保障、场景开放“五位一体”的创新生态。
聚焦应用转化。按照“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引导支持、多方合作共享”的原则,构建“概念验证 中试熟化 孵化转化 项目落地”全要素全链条产学研服务机制。扩大首台套新品市场准入渠道。对g端产品,简化审批流程,进一步细化采购条件、报价优惠、中小企业采购合同分拆和预留等举措。支持民营企业深度参与政府主导、企业所需的应用场景的开发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