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率先开展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试点。一份名为《关于在上海部分服务业试点征收增值税的办法》(简称《增值税办法》)实施细则,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指导下,由上海市政府研究制定并将在上海试行。
人们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要选择上海试点增值税改革?
选择上海试点“营改增”缘故
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试点是一件大事。大家知道国家的税制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性改革。我们这个国家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问题,完全是和税制有关系。这次中央同意上海进行增值税扩围的试点——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表明中央对上海的信任,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情,这是一个大动作。
这次增值税扩围,实际是上海民营企业推动的。在市领导召开的一次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许多民营企业对不堪承受的税负,反响很大。此事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先写进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里,后来又写进了“十二五”规划,最后决定在上海试点。讲到底,还是上海的民营企业,利用工商联这个平台推动的。
其实,“营改增”这个事情,不是单单一个税收优惠问题,不是减轻税务负担的问题,税负没有怎么减轻,它的真正作用是会引起一个产业结构和服务业结构很深刻的变化。上海试点成功的话,大批金融、企业总部会移师上海。
为什么税制改革首先选择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因为上海的国税、地税是一个机构、一套班子,好协调;交通运输业与生产流通联系紧密,在服务业占有重要地位;上海服务业门类齐全,辐射作用明显,选择上海先行试点,有利于为全面实施改革积累经验。作为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上海市开展试点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
早在2010年年初,上海市委领导就大声疾呼,财税政策方面的突破,是眼下上海最关心的问题。如果税收不改革,生产性服务业从工业分离就是一句空话。服务业的发展不能只是停留在招商引资上。
这个税改政策,上海向中央要了整整两年,现在终于等到了。2009年末和2010年初,胡锦涛和温家宝分别来上海调研经济转型问题,上海向中央提出一条很重要的要求就是,改变营业税存在重复征收的问题,不改革不利于我国发达地区向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型。
两税的区分和博奕
众所周知,各地方在财税的问题上,向中央要政策往往很困难。一方面财税问题是重大问题,财政部和国税总局不容易松口;另一方面,增值税是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税,而营业税属于地方税,在原有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中央和地方在财税方面如何分配,会触及现有格局;再一方面,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核心税种,牵涉的行业企业众多。
目前,增值税由国税局统一征收,税收的75%为中央财政收入,25%返回地方收入。营业税转为增值税后,地方税势必明显减少。尽管上海试点部分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仍归地方收入,但从理论上来说,一部分服务业没有了重复征税问题,地税收入还是会减少。
根据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调研报告测算,试点工作如果在上海实行到位,包括交通运输行业在内的部分现代服务行业的综合税率,将大体降低一半。从长期来看,随着增值税试点领域的拓展,每年减少的税收会达到百亿多人民币。
上海之所以能够获得试点,除了自身服务业发展较为成熟之外,积极、主动自愿放弃百亿地税收入来支持服务业发展,中央认为上海体现了一种胆识和眼光。相比之下,一些备选试点城市,则在如何降低试点地税损失的问题上有所犹豫。
有些地方政府并不愿意进行增值税扩围的改革,理由很简单,就是担心会减少地方税收。上海之所以能成为增值税改革试点城市,主要是因为上海国地税没有分家,上海市地税局与上海市国税局合署办公,上海市税务局统一管理着增值税和营业税,试点相对比较容易,这和其他省份不太一样。
“减税”并非赔本生意
放弃百亿元地税收入,上海得到了什么?首先,减轻第三产业也就是现代服务业压力,特别是跨国企业的税负重担。许多跨国企业负责人,曾经多次表达了服务业税负太过沉重的抱怨,特别是营业税的重复征收属性,脱离了国际其他地区间接税以差额征收的主流。
上海第三产业规模一直做不大,税负是困扰上海发展的大问题,自1999年服务业占比跨越50%之后,服务业在经济中占比一直在50-60%之间徘徊,遇到了发展增长瓶颈。上海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提出到:2015年,上海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要达到65%左右。
近年来,上海服务业发展后劲乏力,表现得相当明显。上海市统计局公布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上海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约57.01%,较2009年的59.37% 略有下滑。对此,上海市政府表示,服务业税负过重是制约上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共同编撰的“白皮书”报告:2020年,上海将建成“四个中心”,即: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
如果包括增值税改革试点在内的税制改革能够推进顺利,上海接下来还将有一系列重大举措出台。这和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65%左右。根据《2009—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将突破1万亿元。
为了换取上海整个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放弃一定的短期税收收入,对于上海市政府来说,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试点,尽管将损失百多个亿的地税收入,相比将会得到的成果,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增值税试点的悖论
从市场专业人士分析来看,政策能否真正落实而变成效益,存有悬念。不少观点认为,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在上海试点,从理论上说被视为政府减轻服务业税务负担,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对服务业整体而言是受益还是受损仍无法判断。此次,增值税税率在原有17%和13% 基础上,增加了11%和6% 两档低的税率,这就存在对具体行业和具体税率进行排列组合配对的问题了。
这就意味着,在众多的服务业子类中,究竟应该采用哪一种税率是需要明确配对的,不然无法测算损益。此外,除了税率之外,即便是同一类型企业,但由于公司内部成本结构的不同,受益程度也会不一样。
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中,劳动力成本是无法进行抵扣的。只有那些劳动力成本占比较低的企业,才有望从增值税改革政策中受益,这显然是个悖论。服务业本身就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如果只有劳动力成本占比较少的企业得到更多受益,可能和改革的初衷相违背。相比中小型企业来说,大型企业能够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劳动力成本;而小规模的企业,缺乏规模经济,则无法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占比,来获得足够的政策优惠。
目前公布的方案,只是一个局部的结构性减税。有关专家判断,上海的增值税扩围试点,虽然只有交通运输业受益,从长期来看,建筑业、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等各类服务业,都会纳入未来试点的范围。不过,原本计划于2013年完成的增值税“扩围”改革立法,可能会推迟到2015年,甚至2018年。中央主要是看增值税扩围,在上海试点的效果怎么样,对税收会有哪些影响等问题。具体的细节问题,要靠上海在实践中摸索。
在具体实施中,上海单独改,其他省市不改,必定会出现一些问题。第一个是外省的增值税发票不能抵扣问题;第二个是这次增值税改革的总体目的,就是帮助民营、国营企业减低税负,市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是绝对的;第三个是很奇怪,但是也没有办法,中央下的文件,给你划定几个行业,其实也是一种困难,同样是服务业,有的改了,有的不改,他们之间的发票不能互相抵扣,都会发生问题。
民营企业家要胸怀全国,立足上海,着眼未来,把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试点,看作不是单纯的减轻税务负担问题,而是会引起一个产业结构和服务业结构很深刻的变化。为了上海实现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航运、国际贸易四个中心,为了让上海变成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努力实践,认真试点,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