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四年多,历经多次制度创新和完善,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载体。围绕十九大提出的有关要求,今后自贸试验区建设要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继续发挥好先行者、试验田的作用,积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在上海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是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重点方向。为此,聚焦于区内制造业企业,开展了相关调研座谈和问卷调查,结果具体如下:
一是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性突出,深化投资制度落地性较强。调研表明,五大类政策的创新性中“推进贸易制度监管创新”的评价最高;落地性方面,“深化投资制度创新”的落地性最受企业认可。二是政府职能转变有效推进,跨部门高效协作是监管重点。企业反映,在五证合一、注册登记的时间与效率上较之前大为缩减。问卷结果显示,40%的企业认为今后改革的关键点在于推动政府跨职能部门之间的高效协作。三是“证照分离”感受度最高,负面清单需加强操作性。从投资创新制度的具体措施来看,“证照分离”民企感受度最高,“负面清单管理”企业感受度较弱,调研中三分之二企业反映,需要进一步提升负面清单的可操作性。四是“单一窗口”感受度较好,受理范围仍需有突破。“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民企感受度最强的贸易便利化措施。需改进的更多地聚焦在扩大一口受理的范围,减少企业重复递交材料等方面。另有企业反映,在样本检测的报关流程中,海关流程相当复杂,提供给发改委与海关的免税专项文件需分别报送,且各委办要求的文件格式、内容不统一,需要企业重复报送,等待时间较长。五是外汇管制体制存在瓶颈,金融制度创新需出台政策细则。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户核算管理是其中企业真实获得感最强的措施。外汇管理体制较其他政策感受度明显较弱,影响民企对金融制度创新的总体评价。需要改进的方面中,企业更多期望加快出台政策细则及业务流程。
对标相关的国际通行政策,为促进自由港的功能集聚、产业升级和作用发挥,引领和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及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我们建议:
1.进一步推动政策创新和升级更迭。在自贸区率先探索工商登记改革,对于未列入目前国民经济分类目录的产业,特别是既不属于制造业,也不属于服务业的新业态,从解决跨界企业实际困难、扶持企业业态创新的角度出发,设专项政策予以管理。对于产业升级后已明显不合时宜的政策建立动态的调整机制,并根据企业的申请进行实时研究和修改完善。加快复制推广目前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的有效探索,解决相关研发业态的注册和生产相分离的问题。
2.不断增强政策透明度,推行精准施策。相关产业管理部门应不断完善政策试点范围的评估标准和操作流程,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使获得市场认可的民营企业可以进一步享受到制度创新红利;在有些政策具体操作中,应进一步细化,强调分类施策。对目前外汇政策存在一定程度上一刀切管理的问题,外汇管理部门可通过设置准时付汇等约束条件,及结算后抽查监管等方式,对外汇投机和真实的贸易往来进行区分,为制造业企业的贸易出口提供结算便利。
3.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形成制度制定、执行(宣传)、评价闭环系统。在本市服务企业联席会议办公室专门设立政策评价窗口,及时听取民营企业的意见建议,探索建立健全政策“点评”机制,切实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此外,加强面向企业的政策宣传、辅导机制,汇编区内企业在享受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方面的典型案例,并加大宣传、推介,供其他企业参照执行和决策参考。
4. 建立“一带一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收集、编译、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口岸措施、通关程序、技术法规、产品标准、优惠原产地规则等详细信息,对目标国社会安全风险、政策变动风险、质量安全风险等做出有效监测,推动技术标准互认,帮助中国企业,特别是我国具有领先优势的高铁、铁道及点车道机车等中国制造更好地走出去。